新生300天图解教程 第127节:底部特征三_炒股教程

新生300天图解教程 第128节:沉下去看看

第 128 节:沉下去看看 见(图 128-1 )所示。 ① 所指处阳线 上穿 120 平均线,然后阳阴墓碑回到 120 平均线下,其下方的成交量是 10 日均线的 2 倍;观察②处,同样是阳线上穿 120 平均线,然后阳阴墓碑回到 120 平均线下,其下方的成交量是 10 日均线的 2 倍。从这几个特征上无法分辨两者之间的差异,因此,都不能在此买入。 在实际的行情中,很多判断需要实验去证明,我有过这样的经验,如果要踩着一根木头过河,先用一只脚踩踩这根木头会不会沉到水下去,不会 沉的话

【股票资源馆】通达信,大智慧,同花顺,飞狐,股票指标公式,股票公式大全,道迪拓金,K线图,k线图经典图解,k线图怎么看,k线图分析,股票k线图,大智慧策略破解版。/p>

127节:底部特征三


在下跌途中,把股价上穿120日平均线作为买入点的分析。

①所指处股价曾上穿120日平均线,如果在这里买进的话,第二天股价就向下跌破120日平均线,此处买入就被套,并且一套就是几个月,由此可见,把股价上穿120日平均线作为买入点并非安全。②所指处又出现股价上穿120日平均线,在这里买入后股价就进入较强的涨势。由此看来,此处把股价上穿120日平均线作为买入信号比较安全可靠。

综上所述,我们如果把股价上穿120日平均线作为买入信号的话,必须否定①所指的图形,必须肯定②所指的图形。区分这两种图形必须掌握以下几点:

A、股价从前头部下跌的跌幅有区别,图中上穿120线的①处价格5.85元,而前头部头肩顶颈线位的压力是相当大的,颈线位的收盘价为6.58元,那么距离只有5.85÷6.58-1)×100-11.09,就是说仅仅只有11%的上行空间,你认为主力会为了这11%而建仓吗?答案当然是否定的!由此可见,股价筑顶后的跌幅越小,其股价上穿120日平均线买入的风险越大。股价涨时必涨过头,跌时必跌过分,因此,买入一个没有跌透的股价,其风险是很大的。

B、在一轮下跌行情中,只有股价不创新低后,底部才可能形成,此时,股价上穿120日平均线才可能是有盈利的买入点(有时也会有意外)。

C、除了上面说的两点之外,还需要在股价上穿120日平均线区间放量,只有放量才能证明有主力在关注该股,也许就是建仓行为。而一个股价要想上穿120日平均线并发生行情,没有主力的参与一切都是空谈!





















新生300天图解教程 第127节:底部特征三

127-1


新生300天图解教程 第127节:底部特征三

127-2


新生300天图解教程 第127节:底部特征三

127-3


五线顺下带来一轮下跌

我们统计了大量的K线图形,发现五线顺下和股价下跌有很高的相关性,因此,我们要遵守一条纪律:不在五线顺下处买入股票


新生300天图解教程 第127节:底部特征三

127-4


小结:在股价上穿120日均线时买入股票需要遵守以下几条。

1、 股价上穿120日均线时,如果离前头部距离近的,不能参与,很可能就是反弹;

2、 必须股价底部抬高的,之后上穿120均线才稍显可靠;

3、 底部区间必须放量,否则不能证明有主力介入;

4、 最好结合指数情况来判,如果当时指数也在构筑底部区间,则股价上穿120线成功的概率会大很多,否则需要多判;

5、 一旦股价上穿120线失败之后跌至2-3区间,就要赶快清仓,因为此时往往会形成【五线顺下】的暴跌局面!

 

{股票资源馆:www.lixiangluntan.com专业和谐高端炒股软件--公式编写交流--加QQ751161480--}

【股票资源馆】同花顺实时港股破解,同花顺财富主力破解,大智慧财富破解版,通达信财富破解版,通达信专业版破解,通达信研究版破解,通达信超赢版破解,股票公式,股票指标公式,股票公式大全,指南针软件破解,炒股书籍,k线图怎么看,股票k线图,。

新生300天图解教程 第129节:三连托 三连地上井

三连托 : ①是 5 、 10 、 20 日平均线形成的月托,②是 10 、 20 、 60 日平均线形成的季托,③是 20 、 60 、 120 日平均线形成的半年托,这三个托连在一起,被称为三连托。这是该股下跌过程中唯一的图形,也是启动的特征。用这种特征捕捉买入机会,具有唯一性(排它性),买入误动较小。 三连地上井 : ④所指处有 5 、 10 日平均线上穿 20 、 60 日平均线形成井字形,⑤处 5 、 10 日平均线上穿 60 、 120 日平均线形成井字形,⑥所指处 10 、

大智慧策略终端/职业股民首选分析软件:支持ACE数据,支持L2行情全推数据,支持股票池,超赢数据,价格低廉,支持月季费年费。:

下载地址:https://share.weiyun.com/A4B7ulOw