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样判断股价趋势的持续和反转?_大智慧财富破解版

{股票资源馆:www.lixiangluntan.com专业和谐高端炒股软件--公式编写交流--加QQ751161480--}

市场反弹时该抢哪几类股票?

涨涨停停一直是股市特有的步伐,大家也不用担惊受怕、心情忐忑。就最近两天的股市来看,股市出现反弹,很多投资者都想参与其中,虽然有专家表示此事还没操作的投资者最好观望,但是总有那么一些投资者抵制不住诱惑,想要去抢反弹,顺便分一杯羹。抢反弹,自然是炒短线。股市牛人总结了一些股票反弹时我们可以抢入的股票,一起来看一下。 1、抓领头羊。这一点很好理解:我们放羊的时候通常都是领头羊朝哪个方向跑,其他的羊就跟着去哪。股市也是一样的,即便是抓不住领头的,第二个也不错。但是如果抓的是尾羊的话,就比较惨了,因为它不{股票资源馆:www.lixiangluntan.com专业和谐高端炒股软件--公式编写交流--加QQ751161480--}

炒股软件

判断趋势的方法并不一成不变,方式也多种多样,例如:
  
  1、通过基本面的宏观格局来判断未来的趋势是上涨、下跌还是震荡。
  
  2、通过技术分析来察觉盘面的趋势
  
  3、根据之前的趋势,然后通过判断行情的持续或者反转来判断未来的趋势。
  
  这三种方式中,第三种相对很少被人了解,但事实上确实最为实用。真正炒股股票的人其实就知道,即便是一段上涨趋势较强的行情中,投资者们也时刻在怀疑行情是否要发生反转。这个道理很简单,如果都觉得价格要涨,那还有谁会卖出股票呢?所以趋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,至少在股市的当局者眼中,他们需要时时判别趋势是持续还是反转。
  
  如何判别趋势是否反转
  
  通过以上的论述,相比股民都清楚一个观点——事实上,炒股最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判别趋势是否反转。为了判别趋势的反转与否,我们今天特意讲述百分比回撤这条理论。这条理论适用于主要趋势,次要趋势和短暂趋势。
  
  百分比回撤理论
  
  1、回撤的相关数据有三个:33%,50%,66%;(不同的理论体系还有其他的诸如,38%,50%,62%,但大致意思一样。相比而言,33%,50%,66%更被广泛运用)
  
  2、三组数据分别代表,以上涨趋势为例:
  
  当价格回撤到前一波行情的33%以内时,属于正常调整,趋势仍将成立,行情依旧较强。
  
  当价格回撤到33%-50%之间时,依旧看做是正常调整,但表明趋势可能发生变化,此时行情偏强
  
  当价格回撤到50%-66%之间时,表明趋势微弱,可能发生反转,此时行情偏弱。
  
  当价格跌破66%时,宣布趋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,回撤比例将向100%价位进发。
    
  3、回测比例代表的三条线可以看做相应的支撑线和压力线,如上图,股价回撤到66%附近时,获得支撑,因此上涨趋势得以继续。
  
  百分比回撤的实战技巧
  
  1、在根据百分比回撤理论来预判趋势时,需要选取两个点,这两个点应该是这一波趋势中的最低点和最高点(以上涨趋势为例,一般认为这波行情中的最低点为起涨点,最高点位行情阶段性的结束点)。根据这两个点画出33%,50%,66%的三条线。
  
  2、在预判趋势是否能继续这方面,根据的是对股价提供支撑的价位时处在哪个区间。
  
  3、回撤率维持在66%以内的趋势,趋势方向稳定;回撤到50-66%之间,表示趋势不是很强,但依旧向好;回撤到33-50%之间,趋势难以为继;回撤到33%以下,表明趋势依旧结束。

{股票资源馆:www.lixiangluntan.com专业和谐高端炒股软件--公式编写交流--加QQ751161480--}

【股票资源馆】炒股教程、黑马股票、股票资讯、期货外汇,大智慧沪深10档破解,高成功率股票指标,策略投资破解,财经股票论坛,东方财富破解版,东方财富专业破解版。

根据盘口挂单来判断走势

首先,当某只股票长期低迷,某日股价启动,卖盘上挂出巨大抛单(每笔经常上百、上千手),买单则比较少,此时如果有资金进场,将挂在卖一、卖二、卖三档的压单吃掉,可视为是主力建仓动作。注意,此时的压单并不一定是有人在抛空,有可能是庄家自己的筹码,庄家在造量吸引注意。大牛股在启动前就时常出现这种情况。   盘整时的大单   当某股在某日正常平稳的运行之中,股价突然被盘中出现的上千手大抛单砸至跌停板附近,随后又被快速拉起;或者股价被突然出现的上千手大买单拉升然后又快速归位。表明有主力在其中试盘,主力向下砸盘{股票资源馆:www.lixiangluntan.com专业和谐高端炒股软件--公式编写交流--加QQ751161480--}

大智慧策略终端/职业股民首选分析软件:支持ACE数据,支持L2行情全推数据,支持股票池,超赢数据,价格低廉,支持月季费年费。:

下载地址:https://share.weiyun.com/A4B7ulOw